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8:00:44
这样的做法大胆而又不失精致。
参见Klink, ‘Can There Be Law without the State? The Ehrlich-Kelsen Debate Revisited in a Globalizing Setting, in Hanneke van Schooten Jonthan Verschuuren (eds.),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and Law: State Regulation and Non-State Law,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8, pp. 74-93; Klink, ‘Facts and Norms: The Unfinished Debate Between Eugen Ehrlich and Hans Kelsen, in Marc Hertogh (ed.), Living Law: Reconsidering Eugen Ehrlich, Hart Publishing, 2009, pp. 127-156.[1] See Teubner, ‘Global Bukowina: Legal Pluralism in the World Society, in Gunther Teubner (ed.), Global Law without a State, Aldershot, 1996, pp. 3-28; Roger Cotterrell, Living Law: Studies in Legal and Social Theory, Aldershot: Ashgate 2009; Marc Hertogh (ed.), Living Law: Reconsidering Eugen Ehrlich, Hart Publishing, 2009.[2] Teubner, ‘Global Bukowina: Legal Pluralism in the World Society, in Gunther Teubner (ed.), Global Law without a State, Aldershot, 1996, p. 3.[3] Teubner, ‘Global Bukowina: Legal Pluralism in the World Society, in Gunther Teubner (ed.), Global Law without a State, Aldershot, 1996, p. 3.[4] Teubner, ‘Global Bukowina: Legal Pluralism in the World Society, in Gunther Teubner (ed.), Global Law without a State, Aldershot, 1996, p. 7.[5] See Ehrlich, Die juristische Logik, Scientia Verlag, 1996, p. 82.[6] 主要涉及第五章到第八章,参见[奥]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204页。【注释】* 本文系作者应译者邀请在其既有成果基础上撰写的一篇精要,专供译者翻译之用,特此深表谢意。
由于任何规范都须合乎高阶法律规范(因而最终)和基础规范,立法的民主价值得以保存。假如法律要成为法律就得是鲜活的,则法律的效力与实效相等。就此而言,两个传统的但重要的社会学调查领域仍待探索:法律的起源和法律的实效。托依布纳以一种先知般的口吻说:尽管欧根·埃利希的理论对奥地利的民族国家法而言被证明是错的,但我相信,它对新近萌生的全球法而言将被证明在经验意义上和规范意义上都是正确的。进入专题: 活法 纯粹法理论 方法论二元主义 。
首先,对法律的社会学透视可能对认识法律规范如何产生有所助益。例如,非伊斯兰国家一般不太愿意适用沙里亚法(Shari a)。四、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凯尔森在其纯粹法理论中提倡清晰地区分法律规范和其它规范,这导致法律与国家相等同。
24因此,单一法律秩序之内的(within one legal order)法律多元主义是不可能的:假如要存在单一共同体,就只能有单一秩序。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似乎没有生命的某一特定法律规范,假如它尚未被官方撤销,就能够在任何时候被法律权威重新激活。36在当下不存在此种世界国家的条件下,国际法在原始法之外构成了凯尔森会承认的唯一的非国家法类型。大致说来,凯尔森称埃利希在其法律观中混淆了事实与规范——该区分后来成为其纯粹法理论的基石。
相反,为了安全的缘故,极为重要的是国家行为者应在民族国家和跨民族国家层面上与非国家行为者密切协作。(原文中交替引证英译本和德语原文,为方便查阅,本译文改为直接援引舒国滢先生的汉译本)[7] 埃利希写道:国法不仅能够以制定法存在,而且可以作为行政条例、裁判官法或法官法存在。
五、让活法重生面对凯尔森上述的严厉批判,为保全埃利希的计划免遭灭顶之灾,我现在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做出像凯尔森所提议的那种严格分离会如何呢?而且我也会谈及:在对埃利希法社会学的这种实证主义重构中,是否还有活法这一概念的存在余地?(一)一种实证主义的法社会学尽管埃利希对凯尔森那套东西比较厌恶,但凯尔森的法律理论可以为基于实证主义来发展法律社会学提供某些有益线索。这正是活法9——即人民自己所制定和维系的法律——之所在。12凯尔森批判埃利希试图去结合在他看来不相容的两种视野。然而,一旦某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卷入法律创制过程,则须将其视为国家的一个机关。
通过缔结婚姻、意思表示、出售公司、购买马匹等等,个人也可为现存法律秩序增添法律规范,条件是这些被创制的规范随着高阶法律规范(最终是基础规范)而产生并与后者保持一致。埃利希似乎在一种经验性的法律观和规范性的法律观之间摇摆,前者认为法律是一种事实,是受制于因果律的可观察的常规性,后者认为法律是一种回避经验观察和因果解说的规范。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没有资格(not qualified)阐发一种规范类型学。社会感知仅为界定法律给出了不牢靠的根据,并且它使得法律无法与权力相区分,这对一般社会学而言或许不是问题,但对法律社会学而言肯定是问题,对旨在恢复活法的规范性法律社会学就更是问题了。
这样,该内部秩序便由应然规则——其规定什么须被算作合法行为,什么须被算作不法行为——而非实然规则构成。22按凯尔森的观点,强制(coercion)是法律的一项本质元素。
没法从根本上区分私法上的权利或曰私权与公法上的权利或曰政治权利:一切法律【都是】国家法。说从纯社会学观点来看法律规范和其它规范间没有本质差别,他可能是正确的。
2埃利希在经验意义上被认为正确,是因为政治-军事-道德复合体亦即国家将逐渐丧失对世界公民社会之多样离心趋势的掌控力。19法律科学的任务就是去描述特定时间特定领土内的那套有效法律规范,而不关心其伦理价值和经验作用。向规范性的东西即让活法去支配。然而,凯尔森主张,从法律意义上说(legally speaking)法律是什么以及从伦理意义上说(ethically speaking)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两点不能透过法律社会学的视角来确立。撇开创制方式和创制主体不谈,法律规范的效力缘于国家而非社会。照此理解——埃利希认为它在当时的德国法理学中尤为盛行——法律乃是掌握在国家手中而非人民手中的工具。
从这两种视野研究法律同样可能而且正当,但不得合而为一。然而,凯尔森主张,惯例实际上是唯一的法律事实。
与埃利希似乎提示我们的相反,这对古代法和当代法同样如此。他将第一条称为老生常谈。
仅当至少满足如下条件时两人间的宣誓才能构成具有法律后果的契约,即此类意志表示不仅在某一特定情况下而且一般地应当具有法律拘束力这样一项法条被预设为具有效力。由于埃利希从未对凯尔森的批判给出充分回应,我将对其法社会学给出一种实证主义重构(第五部分)。
然而这样一些内嵌着习惯法的规范,包含着对经指定的(specified)行为种类的规定(prescriptions)而非解说。在这个意义上,抽象的东西必然先于具体的东西——当然还是指在逻辑上而非时间上。对制裁的恐惧未必是守法的主要激励,但假如法律未被遵守则法律秩序不得不提供制裁。对埃利希而言,法律既不与国家及其官员一道消亡,也不从国家及其官员那里萌生。
它先得从其概念视域之外选取一种规范性法律定义,以便继而从经验视野对法律展开调查。28同时,凯尔森不认为每个法律秩序都是国家。
1915年,亦即《法社会学原理》出版两年后,凯尔森针对该书发表了一篇极富批判性的书评。然而,我们须谨记:凯尔森对国家概念的理解相当宽泛,它包括了许多在埃利希看来属于社会的行为者。
例如,埃利希主张婚姻制度在古代就存在,尽管当时对婚姻进行正式化的那些法条依然阙如。按他的观点,一项规范之成其为一项法律规范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是:能够将之回溯到授权创制低阶法律规范的高阶法律规范。
从这些事实中导出的规范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或其它的规范?凯尔森并不把埃利希的如下提议当回事:法律规范可由其招致的情感即与之相伴的必然之见(opinio necessitatis)以及其内容的重要性来与其它规范相区分。埃利希的全部作品自始至终都在与他所谓庸俗的、国家中心的法律观相争锋。在他看来,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在社会团体间创制秩序。换言之,人们能够在缺失官方法律时缔结有效婚姻。
[30] Kelse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egal Theory: A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Reine Rechtslehre or Pure Theory of Law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4), Clarendon Press, 1992, pp. 59-60.[31] Kelsen, ‘Eine Grundlegung der Rechtssoziologie, in Hans Kelsen Eugen Ehrlich, Rechtssoziologie und Rechtswissenschaft: Eine Kontroverse (1915/1917),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2003, pp. 53-54.[32] See Vogl, ‘Eugen Ehrlichs Linking of Sociology and Jurisprudence and the Reception of his Work in Japan, in Marc Hertogh (ed.), Living Law: Reconsidering Eugen Ehrlich, Hart Publishing, 2009, pp. 95-123; Benda-Beckman Keebet, The Social Life of Living Law in Indonesia, in Marc Hertogh (ed.), Living Law: Reconsidering Eugen Ehrlich, Hart Publishing, 2009, pp. 177-197.[33] Teubner, ‘Global Bukowina: Legal Pluralism in the World Society, in Gunther Teubner (ed.), Global Law without a State, Aldershot, 1996, p. 11.[34] See Gunningha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Non-State Law: The Future Public Policy Agenda, in Hanneke van Schooten Jonthan Verschuuren (eds.),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and Law: State Regulation and Non-State Law,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8, pp. 109-128.[35] Loader and Walker, Civilizing Secu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Chapter 7.[36] Kelsen, What is Justice? Justice, Law, and Politics in the Mirror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p. 256.[37] Michaels, The Re-state-ment of Non-State Law: The State, Choice of Law, and the Challenge from Global Legal Pluralism, The Wayne Law Review nr. 51, 2005, p. 1233.清灵(译)【出处】谢晖、陈金钊主编:《民间法》(2011年卷),济南出版社2011年版。从纯社会学立场来看,这些规范之间,即构成这些规范的内容的那些心理学事实亦即感知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别。
国际法优先的那种观念属于和平主义意识形态,而从民族国家法的优先性进而国家主权出发的观念则反映了国家主义意识形态。[12] Kelsen, ‘Eine Grundlegung der Rechtssoziologie, in Hans Kelsen Eugen Ehrlich, Rechtssoziologie und Rechtswissenschaft: Eine Kontroverse (1915/1917), 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 2003, p. 5.[13] 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此处的要害是应然命题的认知论根据(the epistemological ground),而非经验性的因果问题(the empirical question of causation)其论据是学术自由派生自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言论自由,第一修正案旨在保护个体公民免受政府的干涉,而不是保护政府代理人免受其他代理人的干涉,因此政府设立的公立大学不在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之列。
发表评论
留言: